在1948年九月至1949年1月30日,国共两军在东北、华北和徐州地区展开了三场重要的战役。这些战役在双方历史记忆中有不同的称谓:解放军称东北战役为辽沈战役,国军称之为辽西会战;徐州战役解放军称为淮海战役,国军则称为徐蚌会战;华北战役解放军称为平津战役,国军称为平津会战。
这三场战役对解放战争的整体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参与指挥的人民军队在战场上展现出坚韧不拔的作风,由一批优秀的军事领导人指挥。
指挥辽沈战役的林彪和罗荣桓是解放军历史上杰出的军事领导人,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元帅军衔。淮海战役的指挥官包括粟裕、陈毅、刘伯承和邓小平,他们是人民军队的核心力量。粟裕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常胜不败的战绩,被誉为“无冕之帅”。陈毅和刘伯承则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帅,分别以其学贯中西和军事才能闻名于世。
平津战役的指挥官聂荣臻在1955年晋升为共和国元帅,并在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这些解放军的指挥官,在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都取得了显著成就。
展开剩余56%然而,参与指挥国军的高级将领在战役结束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。辽沈战役的国军最高指挥官卫立煌,尽管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,却因与八路军有过接触而备受排挤,在战争中未能扭转局势,最终落得失败的下场,离开东北前往香港。
平津战役的傅作义本想坚守不下,直到其最信任的第35军覆灭、天津被解放后,他无路可走,最终选择了起义,并投身于祖国的水利建设事业,与其他国军将领选择台湾不同。
在淮海战役中,国军的最高指挥官刘峙由于战败逃亡印尼,日子过得十分艰难。而实际指挥官杜聿明则被誉为蒋介石的救火队长,战后被俘,经历了长时间的改造,直到1959年才获释,后安排在组织内度过余生。
总结起来,三大战役结束后,国军高级指挥官的命运多样,傅作义选择起义,卫立煌和刘峙则逃离战场,杜聿明则被俘后经历了改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-富灯网官网-配资网站平台-配资炒股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