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九一八”事变发生后,仅仅三天的时间里,除黑龙江省外,东北全境几乎全部沦陷,迅速落入日军手中。让人惊讶的是,东北军的反应异常迟缓,几乎没有什么抵抗。若日军的兵力庞大,东北军未能抵挡也是情理之中,但令人意外的是,当时日军的兵力并不强大,主要是由二郎的第2师团组成。
当第2师团的队伍进入吉林洮南地区时,战斗突然停了下来。这并不是因为指挥官多门二郎心慈手软,而是因为洮南的守将张海鹏投降了。洮南地理位置重要,位于黑龙江省的南大门,并且有铁路直通齐齐哈尔,是一个战略要地。张海鹏的投降令多门二郎欣喜若狂,甚至许诺如果张海鹏能攻占齐市,他将授予张海鹏更大的权力。消息传到齐市后,代父主政的万国宾立刻感到慌张。
然而,幸好有聪明人出谋划策,这个人叫谢珂。他建议万国宾不要与张海鹏硬碰,而是要拖延时间。他建议派代表到洮南去表示支持,但要提出一个名正言顺的请求,只有得到张少帅的正式任命,才能按照张海鹏的要求行事。使者赶到洮南后,张海鹏答应了这个条件,向张少帅发电报请求任命,结果张少帅只回了一个任命张海鹏为“蒙边督办”的回答。张海鹏因此愤怒不已,表示要发动进攻。
展开剩余72%但就在张海鹏准备出兵时,却发生了尴尬的事情。所有的列车被万国宾调走了。原来,谢珂施行了第二个计策——釜底抽薪。与此同时,张海鹏的两个儿子也在向多门二郎讨要更多的兵器装备,导致进攻的时机被延误。张海鹏意识到自己被耍了,决定立刻出兵。
张海鹏调动了三支主力团发起进攻,而谢珂则在嫩江北岸设置了炮兵阵地。当张海鹏的部队到达嫩江南岸时,谢珂突然发动猛烈炮击,令敌军猝不及防,许多伪军在混乱中四散逃窜。接着,张海鹏的部队再次踏进了谢珂事先布置的雷区,导致主将徐景隆被炸毙。尽管胜利了,但谢珂并不高兴,因为他知道张海鹏可能会带着日军援军再次卷土重来。
谢珂决定炸毁嫩江铁桥,以防敌军通过铁桥向前推进。可是,问题在于嫩江铁桥部分由日本资助,如果炸毁了,日军可能会借机以修桥为名掌控该地区。但谢珂经过一番思考,决定先炸掉桥的三孔部分,再视情况而定。就在这时,马占山到达了前线。
马占山的到来给了东北军新的希望。他迅速采取了行动,悬赏高额金钱奖励任何能够为他带回张海鹏首级的军人和百姓。张海鹏的投敌行为本来就引来了部下的不满,加上悬赏令的发布,他的部队士气低落。于是,张海鹏开始感到局势危机重重,甚至不敢出门。
日军也意识到了东北军的变化,于是发动了大规模进攻。1931年11月3日,日军以两辆装甲列车为前锋,16联队在后布下阵势,要求东北军撤离嫩江铁桥15里。马占山虽表面上撤退,但他实际上是按照预定计划撤到了18里之外,以此避开日军炮兵的火力范围。
马占山之所以敢于这样做,是因为他知道日军的三八式野炮射程有限,撤退至18里可以有效避免火力压制。随着嫩江铁桥被炸毁,日军的火力支持也大大减少。马占山利用这一优势,集中兵力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。
11月4日,日军派遣了一个中队进攻大兴站,但很快遭遇了东北军的猛烈反击。在接下来的战斗中,日军不但损失惨重,还被东北军骑兵部队困住,无法展开有效反击。马占山的战术显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,日军被迫退却。
尽管日军尝试增兵,调整战术,但东北军凭借着地形优势和马占山的指挥经验,成功抵御了日军的攻势。最后,马占山凭借灵活的战术,完全击败了日军的增援部队,战场上涌现出大量战果。
在这一系列战斗后,马占山的声誉大增,而日军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败。对于马占山而言,这一战的胜利不仅仅是战术上的成功,更是民族尊严的体现。这场胜利证明了即便在艰难的战局中,凭借智慧和勇气,东北军依然可以捍卫自己的土地和民族的未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-富灯网官网-配资网站平台-配资炒股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